很多网友评论——深以为然。
有多少铁骨铮铮的汉子,挨领导骂不吭声、被女友甩不流泪,在参加完同学聚会后,却陷入了深深的忧郁和自我怀疑。
一年参加两次同学聚会,每次都有新打击:
曾经的上铺毕业后创业,生意不大,但在大城市已有了安稳的家;
隔壁宿舍的哥们进了某大企业,每天被996工作制折磨得蓬头垢面,但收入相当可观;
系里默默无闻的某同学考上公务员,虽赚不到大钱,但旱涝保收,还不耽误带娃……
而你,只能一边微笑着听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一边默默把自己的公交卡藏好,心里忍不住问:
只不过毕业三四年,当年一起踢球打游戏的室友,一起逛街追剧的同学,现如今的人生境遇为何差距这么大?是什么使得大家的人生轨迹渐行渐远?
某网友在微博的提问,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1
差距从来就有
社会比大学更能凸显人的不同
在家里,有人能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人则将屋子弄得长年脏乱;
在公司,有人能做到尽职尽责,有人则只想偷懒混日子;
在学校,有人品学兼优,拿奖学金拿到手软,有人则挂科无数,没出校门就把知识还给了老师……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不同环境中,往往会在不同层面凸显。
综艺节目《奇遇人生》里,歌手毛不易透露,自己读大学时挂科很多,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想转系但成绩不达标。
后来,毛不易的母亲罹患肺癌,临终时还在为儿子担忧:他还没有成家,成绩不好,还不会做饭、不会照顾自己。
毛不易坦言,“我妈在临死之前,都觉得我是一个不成功的人。”
《奇遇人生》截图
尽管成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在学校里,他确实称不上优秀。
而在进入社会后,毛不易过去没机会发挥的才能,有了一个爆发的窗口。
他嗓音优美,会写歌填词,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斩获选秀节目冠军,正式出道。
类似的学渣逆袭剧本,在现实中不算少见。
反过来,当时觉得必成大业的某个学霸,毕业三四年没多少成就,这样的事情也并非个例。
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曾提出“场域理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
大学和社会,就是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域,二者对“优秀”的定义是有区别的。
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下很优秀,并不代表他在其他环境下也同样优秀。
所以,并不是毕业之后人与人之间才拉开了差距,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一直都在。
只不过在大学校园里,这个差距很难被体现。
“学校里的差距无非是0分到100分的成绩差别,被限定了,社会上的差距则是0到无穷大。”
在社会这个更广阔的空间,综合素质有机会得到更多凸显,评价一个人的维度也变得多样。
因此,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真正有潜能的人可能会立马把同龄人甩出几条街。
2
先选择好要走的路
再走好所选择的路
有些人会把好牌打烂,有些人则会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
最终的输赢如何,取决于你选择在什么时机出什么牌。
每次人生中的重大选择,都像是一个个岔路口,而你只能选择走其中的一条路。
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冰火两重天。
高考考生家长圈里流传着一句名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这句话放在找工作这件事上也同样适用。
今年六月,中国薪酬网调查了近百所高校的281万名毕业生,据此发布了一份《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 薪酬排行榜TOP200》榜单。
即使同为前20名的专业,内部差距也非常悬殊 / 中国薪酬网
从榜单中可知,所学专业和毕业生的薪资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
可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前途光明的道路,或许可以让你少奋斗不知多少年。
演员贾玲,年轻时长相清秀。高考,她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专业,希望将来能走上演员之路。
但没有想到,因为贾玲的妈妈说话有口音,招考人员把“戏剧表演班”错听成了“喜剧表演班”。
于是,贾玲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进入了中戏的相声班,成了冯巩的学生。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贾玲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
2010年央视春晚,贾玲和白凯南的相声《大话捧逗》一炮而红 / 视觉中国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她选择了“戏剧表演班”,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她会走偶像路线、会非常注意体重管理,和大多数女演员一样每天接戏拍戏,可能也会有所成就。
贾玲自己曾自嘲道,“亏得我没有学表演,否则我可能就替代范冰冰了。”
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截图
但是,那已经不是今天的贾玲了。
如果她当初没有选择相声班,就不会有今天她在喜剧领域崭露头角。
或许可以说,那次误打误撞的专业选择,反而塑造了如今的贾玲。
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可能关系着未来几十年你的人生走向。
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还有一个因素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软实力。
如果将工作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等称之为“硬实力”的话,那么沟通能力和情商就可以称之为“软实力”了。
事实是,没有足够的软实力作支撑,你的工作表现会大打折扣,在同事领导间的口碑也会不尽如人意。
3
行业比起薪重要
增加自我价值才是根本
大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分水岭。
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渐渐分化。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再创新高。面对就业,毕业生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第一步先要选个好行业。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高校1049名大学生,对“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84.12%的受访者认为工资福利是择业的重要因素,只有61.52%的受访者认为行业前景会影响他们择业。
这说明,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的眼光还不够长远。一家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能远比起薪的数字重要得多。
以银行业为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被家长们奉为铁饭碗,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银行工作,很多家庭不惜动用家里所有关系。
然而,在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挤压下,银行业的形势已经今非昔比了。
在某招聘网站发布的一份就业报告中,银行业甚至排到了“就业形势最差专业”的第一名。
《2016年二季度就业报告》/ 猎聘网
当然,行业的“好坏”是在不断变化的。
无论如何,在择业时,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仔细审视。
实现职业目标的第二步,是跟上时代步伐,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去年年初,一些知名企业接连被爆出在人事上做了很大调整。
“某搜索引擎公司医疗部裁员”、“某搜索引擎公司外卖裁员”、“某通信科技公司大力清洗34+的大龄员工”……“裁员”一时间成为了关键词。
仔细了解后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大都是科技公司,被裁掉的大部分是老员工。
如今,新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作为科技行业的工作者,持续而高效的学习能力必须是标配。
而部分学习能力欠佳的老员工,在接受新技术和新编程语言时更加吃力,最终没逃过被抛弃的命运。
美国东北大学硅谷分校的区域院长PK Agarwal指出:避免自己在职场上走入死胡同,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欣然接受新技术,从不停止学习。
除了硬实力,软实力也是一个人需要持续锻炼的能力。
Dice网站总裁Bob Melk曾指出:应该努力加强“软”沟通技能。
“平时要与销售、营销及其他部门搞好关系。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组织,那样公司高层决定要采用什么技术时,他们会第一个找到你。”
不止科技行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善于学习、不断更新自己能力的人,一定不会太差。
美国伯克利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Meg在TED上有期名为《20岁光阴不再来》的演讲,探讨“如何度过人生青年时期”的问题。
TED《20岁光阴不再来》截图
“20岁,是你能对你的感情、幸福,甚至对这个世界做出的最简单、也最有潜在影响力之事的时期。”
在她看来,毕业后的那几年,最重要的是增加自我价值。这样你才会在机会来的时候,有接住的能力和勇气。
当然,必须要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境遇千差万别,差距必然存在,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所谓的赢家。
有些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生来起点就比别人高;有些人运气比较好,碰巧遇到合适的机遇。但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所以也无需过分羡慕。
心理咨询学里有这样一个定律: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以划分成三类——老天爷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
不必对“老天爷的事”耿耿于怀,也不必对“别人的事”羡慕嫉妒恨。
摆正心态,专注于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毕业三四年落下的差距并非无法追赶,人生很长,总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平凡与卓越的差距就在于,有人埋怨生活,有人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