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体系(常规的)划分为六个基本结构元:策略、模式、结构、标准、分配、调整。
界定为“以经营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可能更适合于解决企业的激励问题。因为,薪酬问题与企业经营问题密不可分,单纯依靠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基本技能是解决不了企业核心问题的。
薪酬策略:“给谁”和“给多少”
HR都知道,激励问题中核心的是核心人才的激励。
而核心人才的界定,需关注几个因素
(1)企业的主业是什么?最简单的思维是,薪酬激励要向干主业的人倾斜。
(2)市场的稀缺性(或者市场价值)。
举个例子,研发人员工资都很高,因为他们是企业中最核心的人才,而优质的研发人员市场中少之又少,工资变得更高。
当然,从理论上来讲,给多少要参照市场价格,但在实际中不一定是这样,因为存在行业特性以及所谓公平性、内部与外部的因素等诸多问题。内部的相对高低要比外部的相对高低对人的刺激作用会大一些。
那么,通过对上述两个基本维度的分析,就可以对薪酬策略有一个基本判断。
薪酬体制:个人、岗位、业绩的内在逻辑
从一般性来讲,薪酬管理的“价值理论”和“3P理论”我是比较认同的。个人、岗位、业绩,是决定薪酬的三个基本要素,体制设计的逻辑也要以这三个要素为依据。
举例来讲,最常见的可能就是岗位绩效工资、提成工资。那么究竟应该用什么体制,依据什么逻辑?
拿管理人员来讲,这一类人员的业绩很难定量评价,但这一类人员的核心工作开展方式是围绕管理职能要求,那么,确定付薪的依据是否就可以界定为岗位?如果可以,那么以岗位为基础的工资体制可能更适合于此类人群。所以,我们可能会给出这样的判断:管理人员适合于以岗位为基础的工资体制。
当然,这里阐述的是薪酬机制设计的思维逻辑。具体的机制设计,则是要建立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人员分析的基础之上,即通常所说的“分层分类”的概念。
薪酬结构:核心付薪要素与企业经营导向差异
结构问题与体制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刚才举例谈到的岗位绩效工资设计的逻辑,一般来说,体制确定了,结构也就差不多了。但是之所以要把结构单独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体制反映的是核心付薪要素,而不是全部。所以,在体制核心付薪要素之外,是否需要有其他的补充,比如,要不要给补贴?这些是通过结构问题解决的。
二是体制明确的付薪要素,并没有完全回答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结构设计中,要回答清楚孰轻孰重的问题,即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比例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有问题,比如,这次国企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负责人薪酬改革,意见中提出的年薪制,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年薪等,所以,薪酬结构的设计与企业属性有很大关系。
再比如,如果企业经营导向不同,也会造成很大差异。例如我最近同时服务着两家行业性质相同的企业,薪酬结构却大不相同:一家企业要求完全的业绩导向,最基层的管理人员薪酬浮动部分比例不少于 50% ;另一家就是完全的稳定导向,绩效部分占的不能超过10%。这个例子想阐述的是,关于结构和比例的设计其实差异化很大,受企业自身因素影响较深。 但是有两个基本原则可供参照:一是前端的、一线的人员,浮动部分应该相对较大;二是较高层级的人员浮动部分应该相对较大。
薪酬标准:规则标准很重要
做HR的都知道,薪酬标准(水平)的设计要考虑到公平性。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市场化水平的比较来确定企业自身的薪酬标准制定。这个出发点没问题,但我在这里想说的逻辑是:确定薪酬标准首先要明确的是要制定哪部分的标准。有些标准可以参照外部水平,但有些是无法参照的。比如,餐饮补贴是 300 元合适还是500元合适?市场上一个岗位的年度收入水平是 10 万元,这 10万元是常态化的还是非常态化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导致因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标准。
我认为,薪酬标准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浮动标准,以现在比较流行的宽带薪酬来讲,浮动标准的意思就是这部分标准是不固定的,虽然是有明确的数值。那么,与薪酬体制和薪酬结构结合起来,常见的岗位工资就可以采用这种类型。第二种标准叫做固定标准,就是一个给出固定数,如饭补标准、年功工资标准等。第三种标准叫做规则标准。
关于各类标准的设计依据,一方面是要参照市场水平。这点很重要,虽然市场数据不一定是准确的,但多比较几家,或者针对一部分典型岗位进行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另一方面如果是一家老企业,历史水平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标准水平的确定,是要考虑到内外部双重因素的。
在薪酬标准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同一岗位不同人的定薪问题。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P”(个体特征或能力特征),我们需要制定的是针对不同条件的个体定薪规则。宽带薪酬的方式为这种个体薪酬差异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关于个人的定薪规则,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按照岗位+个人特征两个要素进行确定(业绩要素暂时可以在定薪时忽略一下)。
薪酬分配:基于企业整体薪酬管控模式而定
前面四个环节解决的是体系设计的静态问题,而分配和调整解决的是动态问题,或者说是运行问题。这里交流几个分配中的重点问题。
不是简单是跟某个项目、某个人挂钩,而是因薪酬管控策略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例如,国企薪酬分配模式和民企分配模式就有很大差别。有固定周期分配的,也有非固定周期分配的。因此,分配环节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从HR的角度,是要基于企业整体薪酬管控模式而定。
如果围绕薪酬结构项目制定分配策略,那么就要考虑到分配的依据是否充分。比如,绩效工资是浮动还是名义浮动? HR 在制定分配政策的时候会需要很多数据或者系统支撑。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分配政策一定要与企业薪酬管理模式结合起来考虑。
薪酬调整——“小步走,年年有”
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人干几年不愿再留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几年薪酬都没见涨,感觉没奔头。所以,薪酬调整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涨与不涨,而是怎么解决对人的持续性激励问题。
在实践中,薪酬调整有两个普遍问题。
(1)很多企业会把当年效益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当成当年的奖金发了,而不是长远考虑。效益水平取决于当年的业绩,但并不代表未来,就可能很难起到未来导向、持续性激励的作用。
(2)不知道效益水平的提升应反映在哪些薪酬项目中,也就是说效益涨了,涨薪落脚点不清楚,该给谁涨不该给谁涨?涨到哪里都不清楚。
其实我一直建议企业应该有这种观念:
不管当年效益涨多少,比较好的方式是小步走、年年有。比如今年利润增长了1000万元,老板心里一热,年终给员工分 200 万元。其实这么分不是最佳方式,比较合理的应该是,100 万元作为年终奖金,100万元折算到每个月,当成明年的涨薪。这样可以把眼前的激励和后面的激励结合起来,每年少涨一点,争取都给大家涨,持续性可能会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