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企业高度集聚:三家世界500强、五大猎头公司、国有大型综合服务机构等在内的227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百花齐放;
创新业态喷薄涌现:35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行业融合加快,专业服务能级显著提升;
……
亮丽成绩单的背后,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崛起与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服务到多元竞争,经过多年持续创新,上海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创新引领、活力奔涌的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蓬勃发展
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0.9%
改革开放之初,“人力资源”对上海企业来讲只是一个直译过来的名词,人力资源服务更是闻所未闻的概念。今天,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职业指导等词汇已耳熟能详。名词深入人心的过程,映射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1984年,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成立。1994年,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开业,一些中介、猎头机构随之出现。2001年,上海的人才服务机构达到114家,市场化水平不高。2002年,上海人才市场在全国率先进行改制,鼓励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给上海人才市场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催化剂”,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端倪初现。
此后,上海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2004年,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始从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提高。优胜劣汰中,新兴业态遍地开花,海外巨头纷纷涌入,先进的经营和服务理念出现,国有、外资、民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其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0.9%,已经成为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经济总量最大、产品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得益于一系列支持举措。
2006年,出台上海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取消实行13年的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2019年,将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审批和职业中介机构审批合并为“核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审批,并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政许可办理接入上海市“一网通办”系统。2020年,施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2021年,全面下放市级审批权到各区……上海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形成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政策体系渐趋完善。
业态多元
大大缓解“就业难”“招工难”
毕业找工作,只需注册并填写一份电子简历,便能智能匹配适合的招聘岗位;想要开工厂,只需提供硬件设施,人员和管理都可以外包;提升人员素质,下载APP便可在线学习;长远发展规划,采用人才测评工具早发现早指引……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连通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信使”,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机会,大大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局面。
上海开展“十大服务”行动,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进企业实施精准对接。2020年,共为14所大学举办17场线上招聘会,7000余家(次)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2000多个,帮助近6万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线上求职和就业。
“通过发挥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服务齐全、功能完备的优势,搭建名单共享、需求调查、岗位对接等平台,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者提供一揽子、一站式服务。”上海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17家人力资源机构成立助力大学生就业联盟,已开展14场就业服务活动、46场招聘会,提供招聘岗位8220个。
如今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已从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外包、劳务派遣等传统业态,向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培训、高级人才寻访等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完备产业链转变。
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智力需求量快速增长,服务“一带一路”布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五个中心”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以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人才测评以及高级人才寻访为代表的一批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态逐渐成长,行业分工专业化水平、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网络招聘、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新服务形式的涌现,提升劳动者与岗位匹配的效率,为促进就业创业提供新的动力。社宝科技开发共享用工平台,运行3个月就填补万人以上用工缺口,解决了8000余名闲置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才赋人力科技有效提升用工企业派单与灵活就业人员接单的运营效率,目前已为5000多名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有效服务。
近悦远来
国际化标准化步伐不停歇
2020年,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为某生物医药公司引入一名临床运动董事总监,帮助企业短时间内扩大了亚太临床团队,达成多个重要全球临床试验。
上海最大的优势是开放,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如果企业需要全球招聘人才,但自身缺乏相关渠道,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国际公司就可以发挥优势把人才引进来。”上海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2002年,上海在全国先行先试,允许外商以合作或者合资形式进入本市人力资源服务市场;2006年在浦东新区率先放宽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资控股70%;2016年,在自贸试验区落地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人力资源企业。
现在,上海共有外资、港澳台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03家,20多家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上海设立亚太区或大中华区等区域总部。同时,众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跨国收购、绿地投资、基金持有等方式,将上海人力资源服务向全球延伸,不断提升产业国际化程度。
“一个地区要在产业上崛起,就不可以在人才上塌陷。”在人力资源厚度与城市发展高度互为因果的当下,人力资源服务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人才脚步的去留,乃至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
上海不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建设。200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市场化运作的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21年3月,组建成立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制定5项国家标准,出台5项地方标准。举办“梅园论剑”“大咖谈创新”“先锋讲坛”等行业交流活动,促进产业健康融合发展。
静安区梅园路77号,一座税收“十亿元楼宇”拔地而起。这座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辐射周边楼宇2.18平方公里,作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正在为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样本、输出上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