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一条主线,也是对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二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三要推动经济发展三大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落脚点和着力点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要建设一个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的经济体制,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尽最大力量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实施居住证制度),用好“三挂钩”制度即财政转移支付、用地指标和国家重点建设投入优先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市倾斜,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的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改革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推进绿色发展。
面对已有的成绩,必须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在得益于新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来推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妥善应对。在现实工作中,对存在的问题往往分析得不够深入,解决得不够彻底,致使有些不利因素长期存在,这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大隐患。
因此,要从长远发展要求出发,分析积极因素,去除不利因素,让经济增速反映的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综合性解决去产能、地方债、金融乱象、稳定房地产、稳定外资和民间投资等问题,以新发展战略和新发展理念贯穿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要谋划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让更多的中国人享受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益处。
以税制改革为重心
促进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
2018年需要保持一定力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不仅要求在财政支出方面保持适度的增速,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要以税制改革为重心,完善税收体系,减轻宏观税负,从而激发企业生产活力,增强居民购买力。同时,合理利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当前财政再分配效应,协调货币政策和审慎监管政策,稳定流动性和风险预期,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升劳动力质量、优化投资结构以及增加研发强度、改革科研体制等方面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确保经济中长期稳定较快增长。
以更平衡的发展
满足人民需求
从广义上讲,经济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大都可以归纳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比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2013年以来,虽然我国城市化率是加快的,但仍远低于工业化率,此外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不小差距。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区域经济集聚度远高于人口集聚度的区域有6个,占全部区域数量的19%;区域经济集聚度远低于人口集聚度的区域15个,占全部区域数量的48%,并导致大量的人口流动,人口与经济的拟合度相差比较大。具体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社保,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差距也与此类似。
三是一次分配不平衡。近20年来全国“两会”民意调查的结果均显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民众高度关切的问题。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收入分配国际比较》课题组提供的数据,城镇基尼系数已从2007年的0.34扩大到2013年的0.36;农村基尼系数从2007年的0.36扩大到2013年的0.37。这说明在一次分配方面,平衡发展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
四是二次分配不平衡。在一次分配差距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二次分配应该尽量缩小一次分配的差距,遗憾的是二次分配在缩小一次分配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认为,城乡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加快城镇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聚集度与人口聚集度的不平衡,应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对于一次分配的不平衡,应着力提高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报酬,同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二次分配的不平衡,应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二次分配缩小一次分配差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