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的人力服务管家
微信热线153-8231-2506
小服人力
企业微信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武汉 沈阳 四川 重庆 浙江 江苏 天津 陕西 湖南 云南 厦门 青岛 河南 安徽 福建 苏州 山东 珠海 大连 江西 更多>>

灵活用工,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主赛道

   日期:2019-01-31     浏览:565769    评论:0    
核心提示:2017年10月,人社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据WEC资料显示,2016年全球灵活用工市场规模达3500亿

 

2017年10月,人社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据WEC资料显示,2016年全球灵活用工市场规模达3500亿欧元,贡献人力资源行业总收入逾70%。因此,我们着眼于灵活用工这一细分行业,参考海外成熟市场发展路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灵活用工能够满足企业哪些需求?

灵活用工是指针对企业面临的人员编制紧张、旺季人才短缺、项目用工短缺、三期(孕期、产假、哺乳期)员工短期替补等情况,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企业派驻员工的用工形式。灵活用工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短期人力需求及淡旺季人才波动问题;为企业缩短招聘周期,快速满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及用人风险。

海外灵活用工市场如何发展成熟?

美国、日本灵活用工市场高度成熟,市场规模分别位列全球第一、第二位,渗透率均在2%左右,处于全球中上水平,较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选取日本、美国灵活用工市场作为研究对象。

日本灵活用工市场快速发展期为1999-2008年,期间国内大量灵活用工服务机构涌现,国内龙头规模超越外资企业。我们认为日本灵活用工行业快速发展原因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及人口红利消退致用工成本上升催生企业灵活用工需求,而政策逐步放宽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美国灵活用工市场在2000年达到成熟状态,此前的20年为行业快速发展期。美国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为灵活用工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增加,人力资源提升灵活用工供给质量使得行业快速增长。

国内灵活用工市场空间几何?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发展尚处初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标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前在人口、产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相似,相关政策亦有望逐渐推进,企业用工体制演变至岗位专业化程度提高,对灵活的用工形式需求增加,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认为中国灵活用工有望迎来发展风口。以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劳动人口数量*渗透率*人均派遣费估测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空间,我们预计中国灵活用工市场成熟后市场规模有望超越美国。

 序:

2017年10月,人社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据WEC,2016年全球灵活用工市场规模达3500亿欧元,贡献人力资源行业总收入逾70%。因此,我们着眼于灵活用工这一细分行业,参考海外成熟市场发展路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阐述灵活用工业务发展驱动力;

2)对标美国、日本成熟灵活用工市场,分析其快速发展成熟的原因;

3)分析当前国内市场环境,判断国内灵活用工市场空间;推荐关注国内灵活用工龙头企业科锐国际。

 

1. 灵活用工能够满足企业哪些需求?

灵活用工是指针对企业面临的人员编制紧张、旺季人才短缺、项目用工短缺、三期(孕期、产假、哺乳期)员工短期替补等情况,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企业派驻员工的用工形式。灵活用工在用工人数、工作周期及人才筛选等方面均具有极强灵活性,能够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弹性需求,解决企业在人才招聘中的痛点。

 

解决企业短期人力需求及淡旺季需求波动问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稳定不变的,如企业进行一个短期项目时,需要投入一定额外的人力;同时,部分企业经营受到季节影响,淡旺季业务量不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就不同。灵活用工能够帮助企业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灵活调配劳动力,避免裁员问题对企业声誉的损害及人工成本浪费。另一方面,针对“二胎”政策放开为企业带来更多“三期”困惑,灵活用工可为企业及时补充临时性岗位空缺。

 

缩短招聘周期,快速满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灵活用工外包岗位一般分为通用型和专业型,派遣人员岗位基本已覆盖各行各业,能够匹配企业多样化的用人需求。人力资源公司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可快速按照客户的要求调配员工,为企业缩短招聘周期,及时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一优势在招聘难度较大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方面体现更加显著。

 

降低企业人工管理成本及用人风险。不同于传统劳务派遣,在灵活用工模式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代替企业承担派遣人员的法定雇主责任,提供对派遣人员的招聘、薪酬、培训、业务现场管理等服务,同时承担所有用人风险,而企业仅需根据工作量及工作完成情况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结算。通过灵活用工,企业可免去招聘员工的繁琐流程,节省为员工缴纳社保等相关费用,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企业将用人风险转移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减少用人不合规行为。

 

2. 海外灵活用工市场如何发展成熟?

 

2.1. 日本:经济环境+人口结构催生零工需求,政策驱动行业高速增长

行业现状:高度成熟,趋于稳定。目前日本灵活用工市场规模约4000亿元,渗透率自2013年起基本稳定在2.4%左右(JASSA)。企业对灵活用工接受程度较高,仅6%雇主从不使用灵活用工。日本灵活用工服务费率较高,分岗位来看,通用型岗位占据主要地位,服务费占派遣费用比约30%;专业型岗位占比不足10%,服务费占比约37%。

 

日本灵活用工行业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947-1985:起步阶段,外资引入。1966年,Manpower在日本国内投资,开始为女性安排文职工作(归为灵活用工),奠定:行业发展基础。20世纪70年代,在Manpower影响下,少数国内人力派遣公司成立(Tempstaff:1973,Pasona:1976),成为日本国内行业发展先驱。随后,关于临时工合法化的讨论开启。

1986-1998:市场形成阶段,部分合法化。1986年,日本政府通过《劳务派遣法》,允许两种临时人员配置公司运作。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形成进一步放松临时就业市场的需求,至1996年,肯定列表扩展至26个职位。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大批国内就业中介机构成立,并试图引导国内公司使用灵活用工。

1999-2008:快速发展阶段,全面合法化。1999年《劳务派遣法》修订,日本灵活用工全面合法化,被媒体称为劳动力市场政策历史的转折点;2004年制造业从否定列表中删除,行业增长提速(日本制造业占据重要经济地位)。国内企业在这十年中快速成长,规模巨大,业务向多元化拓展,并开始创新的跨境人员配置模式,超越Manpower、Adecco等外资公司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2009至今:市场成熟阶段。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灵活用工行业在2008年后出现一定下行;2012年,法律修订规范行业发展,2013年市场规模降至最低点后稳步回升,渗透率基本维持稳定。

 

日本灵活用工行业快速发展期为1999-2008年,具体表现为国内灵活用工企业数量快速攀升,龙头企业超越外资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我们认为日本灵活用工行业快速发展成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政策红利是行业发展核心驱动力。自1986年《劳务派遣法》颁布,政府多次放宽相关政策使灵活用工全面合法化,为行业带来发展契机,其中由于制造业在日本占据重要经济地位,2004年制造业限制解除后行业增长提速;

2)人口红利消退致用工成本上升。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自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出生率下降,至90年代人口出现负增长,劳动人口数及劳动人口占比均下滑,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因此企业招聘部分零工以节约人工成本,灵活用工需求增加;

3)经济下行风险致企业用工灵活化。日本自1986年起出现多次经济下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采取更灵活的用工形式,防范经济下行风险引发裁员问题。

 

2.2. 美国:第三产业高度发达,零工供给需求双增长

市场发展成熟,渗透率优势不显著。美国现代灵活用工行业起步于二战结束后,经过几十年发展已高度成熟,目前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规模近万亿元,灵活用工贡献人力资源行业逾80%收入,2017年派遣人员数量达1550万。但从渗透率来看,美国行业渗透率表现并不突出,约为英国的一半。

发展历程:二战后,美国灵活用工行业真正开始发展,1956年灵活用工员工数仅2万,且主要为重复性的文书、工厂类岗位。到20世纪70年代初,灵活用工员工数增加至20万,占就业总人数比例不到0.3%。随后,该行业经历快速发展,到1990年,渗透率增加至1%,且工作岗位开始向高技能、高薪酬方向发展。1990年后的十年中,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灵活用工员工数和渗透率均在2000年达到顶峰。2000年后,受两次金融危机影响,行业开始出现下行,各项指标随经济周期波动。

我们认为美国灵活用工行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最大灵活用工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美国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系国家经济发展核心支柱。第三产业中存在较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因而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服务型劳动力需求较大。同时,相较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不同时点对劳动力的需求波动更为明显。因此,美国发达的第三产业为灵活用工行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

第二,企业对灵活的用工形式需求增加。企业对专业化分工日益重视、员工流动性高以及为应对消费者变化的需求,多重因素共同导致更多企业注意到灵活用工这种廉价、灵活的用工形式。此外,临时工的灵活性使其能够缓冲经济波动对长期雇佣关系的影响,在经济结构调整时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人力资源公司发力提升服务质量。随着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增加,人力资源公司抓住时机,引入新技术使员工与岗位更好匹配,并扩大服务范围为员工提供更多培训,在特定地区和行业内与企业形成稳定合作关系。

 

成熟灵活用工行业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且振幅显著大于GDP增速。从日本、美国灵活用工发展可以看出,在市场形成初期,一定程度的经济衰退能够激发企业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裁减一部分长期雇员,而当经济回暖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时,由于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企业趋于采用更灵活的用工形式以防止经济再次出现下行。另一方面,在市场高度成熟时,由于临时工灵活性较强,企业裁减临时工的成本显著低于裁减长期雇员,灵活用工最先受到经济周期变动影响,且波动幅度显著高于GDP波动。

 

3. 国内灵活用工市场空间几何?

3.1. 多重利好行业迎发展风口,尚处初期市场空间巨大

行业尚处初期,对标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灵活用工行业起步于2006年,行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初期,渗透率不足1%,相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美国、日本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灵活用工行业发展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期,距离市场成熟仍需20-30年发展。

 

中国当前在人口、产业结构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相似,相关政策亦有望逐渐推进,企业用工体制演变至岗位专业化程度提高,对灵活的用工形式需求增加,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认为中国灵活用工有望迎来发展风口:

 

第一,人口红利消退导致劳动成本上升。由于人口增长趋缓、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亦出现一定程度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伴随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最低工资标准持续提升,人工成本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素质人口比例增加亦使得平均人工成本上升。为有效控制用工成本,企业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增多。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增加。自 2008 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以促进向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使得更多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由于第一、第二产业多为长期用工,第三产业中旅游、餐饮等行业周期性、季节性需求波动显著,灵活用工需求增加。

 

第三,灵活用工相关政策有望逐步落地。为促进国内人力资源行业规范化发展,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其中,2014年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和新的劳动合同法对灵活用工行业有很大推动,极大程度抑制了劳务派遣市场,使企业转向灵活用工。随着企业对灵活用工需求增加,我们认为相关政策有望逐渐落地,以保障行业稳健化、规范化发展。

 

第四,一人一岗制度催生灵活用工需求。目前,企业中仍然存在较多岗位代理现象,即当某岗位临时空缺时,由企业内部另一岗位员工顶替代理。随着政策规范化、岗位专业化发展,一人一岗制度越来越严格,不同岗位替代难度较大。灵活用工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岗位空缺问题,活化企业人事关系。

 

第五,企业对用工灵活性要求升级,新项目、新区域是灵活用工主要增长点。在传统用工制度下,市场需求波动时企业往往面临人工成本浪费或员工负担过重等问题,而随着灵活用工进入大众视野,企业开始趋向于采用更灵活的用工形式使工作量与劳动力更好匹配。企业在开展新项目、扩展新区域时,往往趋于采用灵活用工应对短期劳动力需求,我们预期企业新项目、新区域将会是未来灵活用工主要发力点。

 

中国灵活用工市场成熟后市场规模有望超越美国。以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劳动人口数量*渗透率*人均派遣费估测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空间,中国劳动人口数量约为日本的12.8倍,假设市场成熟时渗透率能达到2%(与美国、日本持平),若中国人均派遣费为日本1/4,则市场空间为日本的3.2倍,约1万亿元,略高于美国当前市场规模;若人均派遣费达到日本1/2,则市场空间约2万亿元。(注:目前日本人均工资约为中国的3.3倍,考虑日本服务费率水平较高,目前人均派遣费约为国内4倍;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均工资已达到天花板开始下行,而国内工资仍呈显著上升趋势,故未来人均派遣费差距有望逐渐缩小。)

 

人力资源行业市场分散,竞争激烈。由于人力资源行业门槛较低,国内人力资源行业公司数量较多且大部分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极低,竞争较为激烈。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2万家,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58.4万人,平均每个机构19人。根据企业性质不同,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

 

灵活用工行业集中度显著低于海外,未来呈上升趋势。对于灵活用工行业,科锐国际规模行业领先,但2016年灵活用工业务收入仅4.61亿元,市占率不足1%。中国市场集中度显著低于海外,法国人力资源市场集中度最高,CR3约70%;美国、日本集中度最低,CR3略高于10%,而灵活用工系人力资源行业中集中度最高的细分行业。随着行业逐渐发展成熟,龙头企业并购整合、竞争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市场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友情链接
浙江省人社网
浙江省咨询委员会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商务厅
浙江省安监局
浙江省卫计委
浙江省府办公厅
浙江省政务公开
浙江省人民政府
宁波市人民政府
浙江政务服务网
宁波人社网
浙江省继续教育网
浙江省公务员局
浙江省医保中心
浙江就业
浙江海外人才网
浙江劳动人事仲裁网
Copyright © 2016-2020 浙江普来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xiaofuline
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6029741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502003879号
微信公众号
小服在线
微信客服:153-8231-2506
地址:浙江省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成海路商务中心18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