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薄如刀片”,很多餐饮业老板都这么认为。当下是中国餐饮业的微利时代,已经变成很多人的共识。
对广大餐饮来说,竞争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如何在不损失客人的前提下进行调整,达到利润最大化,成为了 2018 最大的挑战。
如果要在顾客没有感知的领域进行削减,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砍成本”绝对是 99% 的老板会做的事情。
麦当劳、肯德基的人力运营被行业奉为楷模,是因为他们的标准化模式让他们在扩张的同时,付出相对较小的劳动力成本。
他们的人员结构是金字塔型:稳定的中高层管理,凭借严密的培训体系,管理管理着数量庞大的小时工。
具有灵活性的小时工,不用纳入编制、不用缴纳社保、住宿,的确可以节省人力成本。但是小时工制度是否真的适合每家餐厅?
70%员工是小时工,得益于标准化的完善
麦当劳有个全球通用的情况:门店中七成以上的员工都是“小时工”。
在麦当劳,全职员工最多只占 30% ,一家门店达到这个比例之后,就不能再招聘全职员工。而多数情况下,麦当劳的兼职员工比例在 85% 以上。
问题来了,所有的餐饮业态都可以使用小时工吗?观察麦当劳、肯德基,你会发现,它们都满足了以下条件:
岗位职责明确
有清晰的工作流程
操作制式化
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条件只有快餐或者西餐符合。实际上,这与标准化的程度有关。
餐厅标准化程度越高,能释放给小时工的职位越多。
举个例子,绿茶和海底捞都是大量使用小时工的餐饮企业。
他们的中央厨房会定时配送半成品到门店,这使得门店能够释放更多基础岗位,可替代性较强。
越不依靠门店相关人员的技术,就越能释放出更多职位使用小时工。
麦当劳、肯德基是这种逻辑下的一种极致案例:他们的门店流程并不复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新手可以完成门店内绝大部分的工作。
灵活排班是使用小时工的关键
传统的餐饮,员工普遍要工作9小时以上,有的店甚至可能会达到 12 小时。
金财说,国内的餐饮业排班,从宏观上来讲还是比较落后的。
很多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还是用非常传统的方式,例如店长自己的经验来排班。
有的企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找一些稍微专业的方式来排班的话,也很难执行下去。
因为排班不仅是与人力资源相结合,它还要与运营、门店位置等多个维度的数据结合后进行加工,才能得出排班的模式。
麦当劳与肯德基内部的 SAAS 系统,也是把排班的权力交给了店长。
这个系统可以收集过去几周每一个时段的营业状况。
门店经理会依据这一营业状况,来预测与安排不同时段的员工数量。而麦当劳发现,24 小时门店中,灵活排班的成本,比三班制更低。
这种排班方式可以总结为:忙时增补,闲时休息。
夜晚来临之后,麦当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服务员陆续下班。
随着门店客流量的降低,员工也相应地减少。
我家附近的麦当劳门店,高峰时段可能会有十几名员工,但如果是凌晨三四点去的话,整个餐厅有时候只有三四名员工。
在超级高峰时期,麦当劳、肯德基还会使用“内部小时工”。
举个例子,在景区周边或者是火车站、机场的门店中,节假日的时候客流可能会呈现全年最高值。
在这个时候,要找额外的小时工明显不现实。所以它们会把自己门店或者其它门店的员工当成小时工,按工作小时来进行额外付款。
这样下来,来做“小时工”的内部员工,就能在工资之外再额外拿到一笔钱。
为了让小时工能够像正式员工一样提供良好的服务,除了考核之外,还有激励的方式。
在麦当劳,包括小时工在内的每个人的职位与工资都是公开的,只要达到升级标准,职位与收入也会上升。
晋升之后,除了工资有变化之外,制服与帽子也会相应改变。这些满足员工成就感的程序,能够培养他们的上进心。
小时工与正式员工的区别,外人可能看不出来。
企业就是最后拼的都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好的企业和差的企业,最终是拼在对人的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