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在线授课老师、网约医生等新兴职业的出现,“零工经济”逐渐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所谓零工经济,即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通过线上平台实现需求对接,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优势,推动个体价值的提升。下面,浅析笔者对零工经济的几点思考。
首先,零工经济贯穿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零工经济古已有之,早在工业革命之前,现代化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固定的企业结构尚未确立,几乎人人都是独立工作者,人人都参与“零工经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逐步确定,人类建立了雇主与雇员之间较为稳定的工作关系;近年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优步、滴滴、饿了么等网上平台让独立工作者和零工经济重回大众视野。
其次,零工经济将推动工作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从微观层面看,零工经济推动了分享经济“由物及人”的转变,一般的分享经济强调的是“物”的共享,零工经济则注重“人”的共享,本质上是人的零碎时间在不同工作部门的整合。从宏观层面看,零工经济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对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集合了来自全球各地、体量庞大、类型多样的人力资源,给各类技能人才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全球范围内的大型供需市场,未来有望推动人类社会工作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
第三,零工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18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9.7%。未来,随着各类零工经济平台的加速发展,更多的零工经济模式有望持续涌现,零工经济的参与范围也将逐渐扩展到科学研究、工程师、行政管理、家庭护理、律师、作者等多个领域,深刻改变传统的人力雇佣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零工经济发展成熟尚需政策引导。目前,零工经济存在就业安全性面临挑战、就业培训机会匮乏、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有必要推出一些政策措施,引导零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鼓励科研、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零工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星期日工程师”,实现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二是创新零工经济的社会保障模式,打破用人单位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参与渠道,增加劳动者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的模式,试行新险种。三是完善各类监管的法律法规,规范各种“中介”“平台”的运营,加强平台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