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实也是当下国内外发生的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主要起因,所以也是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1.眼下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和生产供给相对过剩,生产与消费的正常循环流程受阻,且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是以正反馈方式相互促进,导致恶性循环至整个经济体瘫痪。
2.提高消费和限制产出是根本解决之道,也就是将国民收入尽可能多地用于消费而尽可能少地用于投资。
3.消费的边际效应可以说明,越富有的人,其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越大于用于消费的比例。所以贫富差距拉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4.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则是分配体系有问题和失业。
5.分配体系出的问题表现为:在一次分配中资本收益率过高而劳动力收益率过低,在二次分配中税收财政支付转移财富的能力和力度不够,缺乏的不完善的和不普遍的三次分配的价值观和制度体系。
6.失业者是无法参与第一次分配的,而作为二次分配中的被帮助对象,通常我们是救急不救贫的,所以帮助是暂时性的,三次分配的被资助者多为特殊人群,如艺术家科学家等,没有普及一般失业者。这就是英美等标准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者面对局面,这类市场经济国家遵循在一次分配中强调效率,先做大蛋糕,再在二次分配中强调公平,平衡财富,我国情况如果非要说接近哪类国家的话,那就是英美这类国家。这类国家的失业者将在这次危机中面临极度困境。
7.在发达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正在逐渐萎缩或消失,象通用汽车那样的大规模工人队伍越来越少见。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变得越来越强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远远多于制造业,而多数服务业的就业特点是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表现为非连续的特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新生和消亡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即使许多雇员努力想从一而终也难保不会因企业倒闭而失业,所以也会出现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这种非连续性就业的现象。
8.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生产结构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劳动交给机器去做,部分人从事相对机器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从事学习、研究和创新工作。而创新工作,无论属于自然学领域还是属于社会学领域,在普遍努力的情况下成果的出现表现为偶然性事件,所以投入大并不一定有收获,投入小并不一定没有收获,这表明没有公共机构的持续参与和投入,单个企业这样做总是有很大风险的。微软、谷歌崛起于青萍之末,摩托、索尼受挫于强盛之期就是典型例证。所以公共机构除了对基础研究需要投入外,对一般性的应用性的研究也需要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共同投入,最好设立国有性质的专门研究机构但成果归个人,这样更有激励作用,最终成果转化后也可以通过企业税收分享收益,或成为公共知识向社会传播,造福全民。而这种长期远离产品产出线的工作,是不同于当前大多数人的岗位性质的,不那么坚实和完整。
9.无论是非连续性就业还是从事研究创新型工作的虚拟化就业,都不同于之前普遍存在的刚性就业,可以称之为弹性就业。毫无疑问,弹性就业机制的建立,对原有的市场经济竞争力的保持是一个严重挑战,但是通过牺牲部分效率而促进整个社会更加公正和谐是利大于弊的,从长远看,防止了贫富差距拉大,避免了经济危机,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发展方式。
(小服人力在线编辑)